很快地,今年已經過一半了,從上個月至今暫離工作休息了一段時日,好像生命中總會有些小空白,要自己調整步調,感受生活。首先把及肩過長的曲老師髮型剪去,回歸俏麗的短髮,心情就好上一半。

 

期間最感謝家人的陪伴,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與 mentor 們的開導,簡單幾句話卻能一語中的。也很謝謝幾位朋友願意花時間與我深聊,進而發現自己的盲點。想透過這篇小記,提醒自己在事件中可以更好的地方,過程中我從哪些幫助受益,也分享給面對情緒困境及睡眠障礙時的朋友,該如何預防、解決。

 

勇於求援,抱怨也不要緊

外表看起來不拘小節,似乎內心豁達,其實對自我要求高,帶點苛刻的完美主義,是我個性上的毛病,因此疊加了無形的壓力,面對差錯也會加倍自責。此時遇上不斷賦予的工作任務,「想要證明自己」的心就會莫名升起,忘了自己的狀態是需要幫助、調度資源的。我以為「不抱怨」是成熟靈魂面對生活、職場的態度,也認為自己有能力內化排解,實情為社群媒體本來就是個容易充斥美好、正向的平台,這些看似光鮮亮麗、勇往直前的人們,也會有自己的煩惱與課題,他們也會找管道抒發,只是我忽略了這件事情。

 

坦承、接納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感受;找到擔憂的源頭,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憂慮是自己虛構腦補的。如果是現階段急需解決但苦無解方的問題,找到了解你、並且你信任的小圈圈,那些合適的夥伴除了願意聽你傾訴,也會提出很多建議。我相信人性本善,朋友都樂意幫忙,可以聽聽經驗分享,對自己有幫助的解法不妨嘗試看看,在與不同觀點的朋友們、抱怨、噴幹話時,就是自我思辯的過程,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,經過抽象化後,便會逐漸產生沈澱與洞察,當彼此抒發與交流後就更認識自己,幫助自己下一步的決策。

 

來自《Star Trek》小林丸測試的哲理-掌握自己可控的就足夠

每個人生活中都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,然而依照前述的聖人個性,我都會滿懷期望可以改變、可以創造不同的結果,太理想主義,但很多時候不是我想就能做到,或是我採取行動卻太急於見到成果,反而揠苗助長。改變需要時間醞釀,每個人的思維模式轉換也需要契機與溝通。當然,人生路上我們都想追求卓越,有好績效、好表現、好的人際關係,但專注力與時間有限之下,全拿真的不容易,可是你暫時還沒有辦法擁有,並不代表整個世界會崩壞的。

 

這個心理狀態通常當局者迷,當事人不見得有覺察,Stanley 老師與我分享了「小林丸測試」,查了 Wiki 才認識源自中譯名稱莫衷一是的 90 年代經典科幻影集、電影《星際迷航》(Star Terk) 。中指與食指併攏,再將無名指與小指併攏這個手勢也是出自此影集。

「小林丸測試」後續被衍伸為無法以常規通過的考驗,或許解法是要放心地擺爛它。

聽起來或許有些極端,然而在心理層面就是接納並認知自己的能力範圍,心急解決不了問題。

 

調整心態,看診與生病不必劃上等號

華人對看診的態度容易和疾病劃上等號,我自己也不喜歡生病、病人這些詞彙,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看待看診及治療這件事呢?

相較前者那些傳統的思維,我傾向有意識地認知現階段的自己(或身邊需要醫療協助的親朋好友)只是遇上一個障礙。

此時醫療資源的介入是幫助這位當事人更有效率跨越障礙,我們對當事人要避免一種心態是「他是病人,需要仰賴、依賴醫生和藥物」,這樣的休息環境與用詞對當事人才是相對友善。而在這次休養經驗,我發現醫師真的有其優劣,在當今醫療單位普遍商業導向之下,光從 Google 評論不見得可找到良醫。了解自己體質的老中醫並搭配專業的心理諮商、藥物及輔助保健品,調整作息、盡量排除外界干擾,包含社群媒體、過量訊息等,幫助自己拉回專注力,並且多曬太陽、戶外流汗運動,均衡飲食攝取。

 

當然,理想狀態是藥物幫助自己跨過這些障礙後,就向它們道別說聲謝謝,記取治療過程的狀態與變化,又是哪些珍貴的人事物,伴隨自己走過如此不容易的時光?

當時的自己向他們借了多少勇氣,他們傳遞了什麼深具力量的字句和話語,都把它寫在療心小本本中

偶爾卡關時,翻開小本本,因為親身經歷的那些不適、煎熬、溫暖、臣服等諸多感受,應該會讓下一次的踉蹌不至於這麼糟,讓我們的生命多點韌性,可以繼續向前。

 

最後,按下暫停鍵的時間其實並沒有浪費,是生命中修正與覺察的機會,了解自己的心性,追尋的是什麼,若步伐稍緩些也不要緊,有些聲音出自鼓勵,會讓自己想要趕快好轉是必然的,不過還是照自己喜歡的節奏,當感受到內驅力開始啟動,就是時候搭配點旋律,起身開始為新局做準備吧!